花果山景區(qū),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南云臺山中麓。花果山以古典名著《西游記》而著稱于世,名聞海內(nèi)外。千百年來的古建筑、古遺址、古石刻、及歷代文人墨客的游蹤手跡遍步山中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先后在這里筑廟建塔、早在明萬歷30年,朱翊鈞皇帝已頒旨花果山中的三元宮為天下名山寺院。
花果山景區(qū),康熙皇帝親題“遙鎮(zhèn)洪流”四字鐫刻在花果山主峰玉女峰上,以表對花果山神靈的敬仰。李白:“明~日不歸沉碧海,白云愁色滿蒼梧。”與蘇軾:“郁郁蒼梧海上山,蓬萊方丈有無間”。寫的都是云臺山,自古就有“東海第一勝境”和“海內(nèi)四大靈山之一”美譽。
【氣候特征】
花果山景區(qū)屬于暖溫帶南緣濕潤性季風氣候。既有暖溫帶氣候特征,在云臺山南麓又有北亞熱帶氣候特征,既有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氣候特征,又有海洋向內(nèi)陸過渡地帶的氣候特征?偺攸c是四季分明,氣候溫和,光照充足,雨量適中,雨熱同季。常年平均氣溫在14℃左右,年平均最高氣溫19℃,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0℃,既無嚴寒又無酷暑,其次,年平均總降水量920多毫米,是濕潤型的雨量;年平均相對濕度在70%,這是非常適宜人居的體感舒適度。
游覽花果山四季皆宜,春來鳥語花香、夏日飛瀑急湍、秋季風景如畫、冬日銀裝素裹。晴游花果山,登山遠望、日出海上、大海茫茫、風帆點點、身臨其境、使人頓覺“恍疑身世出塵寰”;雨登花果山、云山霧海、如入畫圖,如臨仙境。濃郁的自然風光與燦爛的歷史文化,奇異的山水特色與多彩的神話傳說,加上古典名著《西游記》的精采描繪,使花果山充滿了神奇的魅力。
【自然資源】
植物資源
花果山野生植物資源十分豐富,計有植物種類1700余種,其中藥物資源就有1190種,金鑲玉竹、古銀杏等都是省內(nèi)罕見、國內(nèi)少有的樹種和古樹名木,是江蘇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資源庫,每年吸引了國內(nèi)許多高校、科研單位、專家學者來此考察研究。
動物資源
花果山玉女峰茂盛的樹林中,生活著300多只活潑可愛的獼猴。具有野性的獼猴在夏日的花果山上繁衍生息,與慕名前來的游客和諧共處,過著無憂無慮地生活,它們成為一道有趣的景觀,也為花果山增添了靈氣。
水質資源
花果山大圣湖水利風景區(qū)管理范圍為10.47平方公里,水域面積0.95平方公里,經(jīng)過多年建設,形成了山水相連、湖光山色相映、生物量富集、水陸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交織的優(yōu)美環(huán)境。景區(qū)內(nèi)景點眾多,有海清寺阿育王塔、水簾洞、唐王壩、一瓢泉等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。2011年8月,該景區(qū)獲批為省級水利風景區(qū),申報國家級水利風景區(qū)。
花果山大圣湖水利風景區(qū)地理位置優(yōu)越、文化底蘊濃厚,是連云港旅游產(chǎn)業(yè)開發(fā)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將有效改善當?shù)氐纳鷳B(tài)環(huán)境。
礦產(chǎn)資源
花果山自古就有“東海第一勝境”和“海內(nèi)四大靈山之一”美譽的花果山,集山石、海景、古跡、神話于一身,具有很高的觀賞、游覽和歷史科學研究價值,它豐富的人文景觀和秀美的自然景觀令游人贊嘆不已。自然景觀呈現(xiàn)山海相依、崎峭與開闊呼應對比的壯麗景色。山里古樹參天、水流潺潺、花果飄香、獼猴嘻鬧、奇峰異洞、怪石云海、景色神奇秀麗!耙徊课饔挝闯龃松桨氩剑貣|傳并非小說所言”。與《西游記》故事相關聯(lián)的孫悟空降生地的媧遺石,棲身之水簾洞,以及七十二洞、唐僧崖、豬八戒石、沙僧石等等,神形惟妙惟肖、栩栩如生。
【景點介紹】
花果山山門
花果山山門是由四只石雕雄獅把守,這就充分體現(xiàn)了花果山的特點:山中無老虎,猴子稱大王。廣場四周這些石猴,是花果山的迎賓猴,原數(shù)108只,暗寓36天罡、72地煞之數(shù)。山門背面的匾額上書寫的“東勝神州”這四個字,是由中國書法協(xié)會代主席沈鵬先生題寫。
水簾洞
水簾洞是花果山上最有特色、最有代表性的景點。這是《西游記》中孫悟空的老家水簾洞的原型。早在《西游記》成書之前,水簾洞已名聞遐邇。在明顧乾的《云臺三十六景》以及張朝瑞等人的游記和各類方志文獻中已有詳盡生動的描述。洞門前,有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海州知州王同的“高山流水”題刻,還有“神泉普潤”、“靈泉”等勒石。正如《西游記》所寫:“一派白虹起,千尋雷浪飛!ぁぁぁぁぁや郎俨,眞似掛簾帷”。
三元宮
三元宮處于花果山三元宮建筑群的中心,雕梁畫棟,殿宇森羅。據(jù)載,它發(fā)跡于唐,重建于宋,敕賜和擴建于明,香火兩萬家,后又多次修葺于清。1938年遭日軍轟炸,翌年日寇搜山時被焚。“文革”后,依明朝的建筑風格逐步修復,現(xiàn)已形成以海寧禪寺為主體的廟宇群。當今的山門和“敕賜護國三元宮”門額,是明代遺物。三元宮正門右面那棵古柏,是宋代留存。院內(nèi)的兩棵銀杏樹,都過一千一百年了。
迎曙亭
據(jù)《云臺補遺》記載,唐建“望日樓”,后倒塌。明萬歷年間,在原址建“海曙樓”。道光十三年(1833年),陶澍捐資重修,親題“海曙樓”于門額,撰.并書聯(lián)于門側:“曙色正平分,聽萬籟無聲,已覺人來天上;樓光開四面,看一輪初上,始知身在日邊”。公元1986年,在海曙樓遺址,修建了“迎曙亭”,這是我國最大的全石結構的亭子。
“神”字王
大石崖上有一個很大的“神”字,叫做神字王。字長39.4米,寬15.8米,深0.6米,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摩崖石刻。1996年入選吉尼斯世界記錄!吧瘛弊滞蹩蛇h眺也可近觀。
花果山的一草一木,都因為一部《西游記》而充滿神韻,從怪石園東部唐僧崖向南有一條石板路,通往眺望“神”字王的最佳方位——觀神臺,路旁邊的崖壁上有若干名家書寫的字體不一、大小各異、風韻不同的“神”字摩崖石刻,一路“神”味十足,叫做“神路”。
阿育王塔
大圣湖之濱屹立著一座千年古塔。它背依層巒疊嶂,面臨千頃碧波,塔身亭亭,倒影歷歷,湖光山色,相映生輝。它就是海清寺阿育王塔,塔旁原有一座海清寺,是花果山主廟三元宮的下院,類似于的接待站。過去長途跋涉朝山進香的信徒,都要在這里先歇歇腳,再往山上攀登。
海清寺阿育王塔,是蘇北地區(qū)現(xiàn)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。據(jù)建塔時嵌在塔內(nèi)壁上的碑文記載,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,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,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。阿育王塔自古就是云臺山的一個主要景點,明代叫“古塔穿云”,清代叫“塔影團圓”。它的特點有五:一是歷史古老;二是根深蒂固,經(jīng)歷過郯城1668年8.5級大地震的洗禮,不歪不斜;三是塔形壯麗,再經(jīng)山光水色的映衫,相得益彰;四是既能看又能爬,游客有參與的機會;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,倍增游興。
七十二洞
花果山上洞穴特多,總稱“七十二洞”,乃是若干萬年前的一次造山運動形成的奇觀。除了海天洞,著名的還有二仙洞、萬佛洞、朝陽洞、嘯云洞、華嚴洞、蓮花洞等!段饔斡洝返谌,描寫花果山間的七十二洞妖魔,盡皆歸順猴王,并在花果山保衛(wèi)戰(zhàn)中充當先鋒。
花果山石
天然碑是花果山中最大的一塊古代摩崖石刻,石刻上的內(nèi)容是明朝海州知州唐伯元寫的一篇《游青峰記》。因他率領邀覽花果山的貢生中有一位名叫顧乾的,是《云臺山志》、《云臺三十六景詩》的作者,他恰好要赴京,唐伯元便寫好了這篇游記送給他,并刻于“朝陽庵右”,即的天然碑上。
大圣佛
大圣佛是在自然石的基礎上,鑿刻而成的孫大圣頭像,供孫大圣的信仰者祭祀。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回真經(jīng),功德圓滿,被如來封為斗戰(zhàn)勝佛,地位已遠遠高于觀音菩薩。斗戰(zhàn)勝佛,顧名思義是好斗善斗,而且是凡斗必勝。在人們心目中,孫悟空就是正義的象征,智慧的象征。每年臺灣地區(qū)和東南亞各國,都有很多進香團到花果山來朝拜孫大圣。
八戒石
從遠處山腰眺望一線天,這里就是著名的八戒石.很像一個戴著僧帽的老豬在綠樹叢中呼呼大睡。一線天下面是花果山山名摩崖石刻,游客都愛在這里留影,青山紅字,非常壯麗。這里還有天然碑、硯石等景觀。沿小路前進可至墨香小徑,里面有百余位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刻在天然石塊上;還可至怪石園,看千奇百怪與《西游記》有關的象形石!吧瘛弊滞踉跂|部禿龍溝下,是刻在山體上的懷素草書“神”字,長39.4米、寬15.8米,為世界上最大的單體漢字,1996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。 登上玉女峰是花果山之游的高潮,有緣的人在這里可看到云臺山兩個最為精彩的景致。一個是在迎曙亭看海上日出;另一個是看云臺鋪海,白云翻滾好像海水揚波,露出來的峰頂就像大海里的蓬萊仙島,群山俯伏,阡陌縱橫,此情此景令人有飄飄欲仙的感覺。
玉女峰
花果山玉女峰,海拔624.4米,江蘇省最高峰。《云臺補遺》云:“雙峰聳立,東曰‘清風’,西曰‘玉女’,為云臺主峰!庇衽恰段饔斡洝匪枥L的天宮里的人物,曾為情愛下凡;第三十回還說花果山“上連玉女洗頭盆”。如今在山南東磊,可看到關于玉女洗頭盆的遺跡和石刻。傳說,云霧縹緲之際,花果山巓顯現(xiàn)出玉女身姿,娉婷婀娜,妙曼神奇。
遙鎮(zhèn)洪流
清康熙大帝,對云臺山鎮(zhèn)淮入海的氣度,大為贊嘆。于康熙三十年(1691年)下江南返京途中,特地派他的貼身太監(jiān)五哥來云臺山進廟上香,并將他手書的匾額“遙鎮(zhèn)洪流”賜給三元宮。當時云臺山尚未與大陸相連,還屹立于碧海之中,后因黃河改道造成的淤積,漸與陸地相接。
玉皇閣
原為玉皇宮,道教宮觀,石匾仍在。明萬歷十五年(1587年)之前,已是三元宮建筑群中最高的廟宇建筑。它與前殿、大殿、團圓宮一樣,皆依山而建,在一條子午線上。1992年在原址建玉皇閣,是一座接近花果山極頂、高24米的三層六角亭閣,常被霞光云霧纏繞。立于玉皇宮上,可俯視水簾洞、三元宮、南天門、孔雀溝。
九龍橋
九龍橋是因為山上有九條山澗像九條舞動著的龍,從四面八方匯集于橋下而得名。那時候百姓都相信龍是神,一些香客就在此橋小憩一刻,來沾一點龍的壽氣,再進山求佛,保全家萬事平安,因此九龍橋又叫萬壽橋。傳說花果山上原來有十條龍,九條龍在山里面住著,為了防止外族侵犯,便派了一條本事最大的禿龍到東面的山頭守衛(wèi)。山東莊還有禿龍山,那龍山上還有兩個對穿的山泉就是傳說中的龍耳。我們可以在橋上往南望,那遠處的村莊便是山東莊。九龍橋畔有一棵千年老銀杏,粗大的枝椏已經(jīng)擠進了橋身,橋上橋下布滿樹蔭,給游客提供了休息納涼的理想場所。
墨香小徑
墨香小徑是一處天然的藝術碑廊,融自然美與藝術美于一體,別具一格,堪為國內(nèi)一絕。
在一塊塊自然山石上,鐫刻著當代書法名家的作品,因名“墨香小徑”。踏入這條小徑,便會為104塊天然石上的書法瑰寶所陶醉。字因石愈顯其秀,石因字更顯其神。真草隸篆,形體各異;顏肌柳骨,風韻不同。啟功、沈鵬、李苦禪、沙孟海、林散之、武中奇、范曾、舒同、李淑一、蕭嫻、李一氓、郭化若等位大師的真跡,為勝境錦上添花。
猴苑
海州的早期文獻,有猴屬的記錄,但明清以來的方志里,猴子沒有了蹤影。此大概正是《西游記》中猴家族被孫悟空從生死簿里一筆勾去的故事原型吧!
如今,花果山的猴子,依然保持著野生狀態(tài),自行覓食、繁衍。尤其重要的是,這里存在一個健全的猴王國,您只要仔細的觀察,一定能體悟到其間的等級尊卑和家庭親緣,甚至迷離復雜的動物世界里的社會關聯(lián)。
多寶佛塔
據(jù)史書記載,多寶佛塔建于明代,但是,塔建成不久后倒塌。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,原塔基平臺才重見天日。經(jīng)開掘塔心石室,發(fā)現(xiàn)有鎏金銅像及大批古錢幣。
現(xiàn)今的塔仿南唐風格,于1995年重建。塔體石雕,實心,長柄鈴型,高12.77米,九級八面。塔身周圍有石雕佛像64尊,玲瓏精致,栩栩如生,風韻各異,神采紛呈,是步游者必賞之景。
飛來石
飛來石又叫觀日峰。傳說是孫悟空出生時炸裂的那一半石卵飛落于此。山下的朝陽鎮(zhèn),是毛澤東主席為《大社的優(yōu)越性》寫的按語所指的地方。遠處閃閃發(fā)光的是一方方鹽田,越過鹽田便是萬頃碧海。在這里,還能看到兩個極致的景觀: 云臺鋪海 、 海上日出。
惠心泉
禪院的門前有一口惠心泉,惠心泉一井兩眼,有珠聯(lián)璧合、心心相印的意思。泉水甘甜,用惠心泉的泉水來沖泡花果山云霧茶,色汁綠潤,清新味美,是花果山茶道中的雙絕。
金鑲玉竹
花果山金鑲玉竹為竹中珍品,其珍奇處在那嫩黃色的竹竿上,于每節(jié)生枝葉處都天生成一道碧綠色的淺溝,位置節(jié)節(jié)交錯。一眼望去,如根根金條上鑲嵌著塊塊碧玉,清雅可愛,故古海州志中稱其為“金鑲碧嵌竹”。
花果山上的金鑲玉竹分布較廣,生長旺盛,以花果山最多,而緊靠三元宮的屏竹禪院一帶尤為繁茂。因此,1993年6月,中國發(fā)行一套《竹子》特種郵票時,特將云臺山金鑲玉竹列于4枚中的第2枚。金鑲玉竹郵票碑便也豎到了去屏竹禪院的路口,成了花果山特有一景。
云海
神奇的平流霧猶如仙境,十分壯觀,整個花果山在平流霧若隱若現(xiàn)宛如海市蜃樓,猶如仙境般迷人陽光下大片云海如飄蕩的棉絮,上下翻涌,山巒被浩渺的云海淹沒,汪洋一片,似海非海,把花果山的景色裹得忽隱忽現(xiàn),宛若仙境,云海將這座《西游記》中描寫的“仙山”裝扮得格外迷人,讓游客驚嘆不已。
屏竹禪院
屏竹禪院因竹如屏而得名,是三元宮建筑群中最為清幽的處所。明代萬歷年間山陽人謝淳舍家開山時建造,為僧侶修行的地方。1938年日軍搜山時被焚毀。1984年在原址上復建。整個禪院空間不大,卻隱現(xiàn)出較多的古代園藝的營造法式,諸如房舍、亭臺、月門、回廊、魚池、古木和珍稀的金鑲玉竹呼應,步換景移?勺,品香茶,看美景,令心神一清。
唐僧崖
唐僧崖,又叫“大佛崖”,是由片麻巖石風化而成的一堵高達數(shù)十米的峭壁陡崖。站在三元宮停車場東望,即可見唐僧和孫悟空師徒倆立在崖上的形象:唐僧兩耳垂肩,佛眼微閉,背稍躬,好像正在肅目修行;右旁一天然石猴,似乎在與唐僧耳語。神采逼真,栩栩如生。走到近前,由于崖壁紋理復雜多彩,還可以看到許多奇景點綴其間,有師徒對話、舍身飼虎、獨角鬼王等,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“萬佛崖”。
一線天
八戒石的出口也就是耳朵縫,是花果山又一景點叫一線天。它由兩塊巨石交其首而離其身,可容十幾人站立。在一線天中,仰首上望,天成一線。氣勢之大,石壁之峭,都是國內(nèi)其他景區(qū)的一線天無法比擬的。人行其間,可看到上面露出的一線藍天,白云匆匆流過,奇險奇趣。在一線天里鉆洞,道路回環(huán),處處相通,忽上忽下,忽隱忽現(xiàn),只聽人語聲,不見人蹤跡,盛夏如秋,涼風自來,暑氣全消。
吳承恩紀念館
原為茶庵,后改為吳承恩紀念館。館內(nèi)藏有吳承恩的一些生平資料,還有當今世界各地保存下來的《西游記》的各種版本,以及《西游記》研究專家和學者的著述,將幾百年來一直沒有定性的《西游記》中花果山的原型究竟在哪里的爭論,畫上了一個的句號。計劃要將這里建成全國《西游記》研究應用中心,定期召開國際性研討會。
花果山之秋
秋韻裝點下的花果山,就是一幅紅黃綠相間的豐碩秋景天然圖,使人頓覺神清氣爽。秋韻濃濃,氣象萬千。蜿蜒曲折的游道兩側長滿郁郁蔥蔥的植物,高大的楠樹、挺拔秀麗的美人松樹、柔中帶剛的金鑲玉竹等,以不同的神話故事展現(xiàn)著各自的風姿。
毛公碑
毛澤東同志博古通今,在1953年、1955年和1956年,曾經(jīng)三次與江蘇省、市領導人談及花果山在江蘇新海連市(1961年改稱連云港市)。1958年,時任團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江蘇視察,臨行前,毛主席特意囑咐他:“孫猴子的老家在新海連市云臺山”,要他到花果山看看。后人便用毛主席的原話從其手跡集字,鐫刻成如此氣勢雄偉的摩崖石刻。
【文化底蘊】
花果山,億年滄桑,萬鐘風情,千般妖嬈。自蒙始以降,文明初發(fā),引來百家爭詠,群儒吟唱;四方騷客,為之競相折腰。許多杰出的文人士子都曾向她展示過熱烈的情懷。
花果山,接受過歷代文人送給她的幾十個名號。原名:都洲、郁洲、瀛洲、羽山、郁山、逢山;曾用名:蒼梧山、復釜山、東海山;又名:前云臺、青峰頂、玉女峰 、前頂山……她坐于云臺山脈之顛,俯覽148座大小山巒。吳承恩寫得形象:“東海之處聳崇巔!
中國最早的一本地理書《禹貢》,我們已無從考證它是哪一位文人所為。作者熱情地稱頌花果山那姣好的容貌和綽約的風姿:山土的肥沃喻示了她的豐滿;土層的朱赤比擬了她的紅顏;豐蘢的植被象征著她的雍容和綺麗的裝點。
2000多年以前,《山海經(jīng)》的作者就熱情地關注著這座地處“東方海外”的高山“大壑”,稱譽了萬類競飛的鳥世界和繁榮的少昊方國。夏王朝的堯帝派羲仲來這里祭祀日出;健行人豎亥奉大禹之命從這里起步,丈量天下的地極。
曾被士大夫們視為“僻在海隅”的花果山,盛唐之初的貞觀年間,卻一下子出了一個當朝宰相和一位頭名狀元。這樁悲歡離合終致花好月圓的掌故,依托了豐富的山間風物,飽蘸了濃郁的鄉(xiāng)土情韻。十多位王孫、進士、舉子、高僧都在自己撰寫的詩文、碑銘中津津樂道,頻頻唱頌。這其中,吳承恩的文字堪稱是大手筆,他那精巧的文思以及擅長描摹人物的錦心繡口,把河南的唐僧和花果山的陳光蕊編織成一幅啼笑繽紛的大團圓。一位歷史學家說,這是吳承恩的文字游戲;又一位小說家說,這是文人的筆墨情趣……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