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(qū)南翔鎮(zhèn)東,離市中心21公里。園林正門向南朝向滬宜公路,西近南翔老街、云翔寺,北聯(lián)滬嘉公路,占地面積130余畝。始建于明嘉靖年間,原名“猗園”,取自《詩經(jīng)》中“綠竹猗猗”一句。清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更名“古猗園”。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。全園布局,主要由四面環(huán)水的兩塊島地組成。以五座平橋與兩岸連通,以一座曲橋使兩島相接。劃分為逸野堂、戲鵝池、松鶴園、青清園、鴛鴦湖、南翔壁6個景區(qū),是上海最古老的攬勝之一。
【主要景點】
逸野堂景區(qū)
此處為古猗園的老區(qū),處于園林的西北角。逸野堂面闊五問,進深三間,本是園中主廳,是園主招待賓客和休息之處。原來的柱梁均用楠木構筑,又稱之為“楠木廳”。 又因四面道路相通,登堂可覽全園之勝,也稱"四面廳"!拔母铩睍r被破壞,20世紀80年代重建,以鋼筋水泥取代楠木。堂外“逸野堂”三字匾額由書法家唐云所書,拾階走入堂內,抬頭可見明代書法家董其昌題額“華巖墨!,反映了當時文人相聚的盛況。
以逸野堂為中心,北有曲廊、幽賞亭,南有鳶飛魚躍軒、小松岡和南廳。集廳、堂、廊、亭、山、水于一體。四周分別有五老峰、古盤槐、小云兜和桂花林。堂的西北面有一棵與古猗園同齡、高壽達四百七十多歲的明末古盤槐,系上海市一級保護樹木。
戲鵝池景區(qū)
戲鵝池景區(qū)位于古猗園的中心地帶,戲鵝池因池內有白鵝成群而得名。西邊建有明代為紀念"白鶴南翔"而建的“白鶴亭”。
沿戲鵝池往東走,戲鵝池的北面是一三面臨水船型建筑,為石舫,又名不系舟,建于明代。原為園主的書畫舫,前艙后樓,花窗曲檻,艄樓高聳,有祝允明題額"不系舟"三字。后遭毀壞,由清代名醫(yī)和鴻舫重題,舟上有清末進士廖壽豐撰書的一副對聯(lián):“十分春水比檐影;百葉蓮花七里香。”
池東面的梅花廳為全木結構,墨柱紫窗,窗格精巧,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,飛檐古樸,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,四周遍植梅花。
戲鵝池東南岸與石舫相望的是浮筠閣,原是竹榭,俗稱“竹節(jié)亭”,半浮于水,小巧玲瓏。浮筠閣后有一土山,稱“竹枝山”,山頂上有一方亭。它不同于一般亭閣飛檐高翹,而是在三只角上伸出拳頭,東北則缺一角。這是“九·一八”事變,東北淪陷后,南翔人民造了這座缺東北角的“缺角亭”,并取名“補闕亭”。
松鶴園景區(qū)
松鶴園景區(qū)位于園區(qū)北面,區(qū)內軒、塔、廳、閣,配以松、荷、竹、梅,鶴壽松齡。景區(qū)內的“微音閣”高10米,廊門三開,三向仰視,可觀賞月圓月缺奇景。建筑師們按月球四季運動軌跡,根據(jù)此地形特征,精心運算觀月最佳點,設計了繪月廊。
閣前庭園中有一座10米高的唐經(jīng)幢,仰蓮基座,四大天王坐立其頂,典型唐代雕飾風格。始建于唐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,唐乾符二年(公元875年)建成,1959年移入古猗園內。
荷花池中建有宋嘉定十五年(1222年)的六面七級石塔一普同塔,是古猗園最古老最珍遺文物之一,高約一丈,六面七級,腰束蓮花瓣,塔柱鐫如來佛像,雕刻精美。
青清園景區(qū)
青清園景區(qū)建于1985年,位于古猗園最東面,是園內最大的景區(qū),面積30余畝。景區(qū)以猗猗青竹為主,體現(xiàn)了古代猗園"綠竹猗猗"的特色。青清園內植竹30多種,有龜山、龜山湖、君子堂、藝苑、觀月臺和翠靄樓,與竹園相配,景色清秀。
龜山位于青清園與鴛鴦湖之間,高7米,面積5畝,四面環(huán)水,四周有小橋相通,如巨龜四爪。龜山之東有圓形小島,是巨龜之首,名"龜頭島"。
河邊的荷風竹露亭旁怪石亂臥,亭前接水,如逢六月出水芙蓉,裊娜清風指竹,意境深邃。
翠靄樓高13米,分上下兩層,全木結構,二樓中央飛出一閣。樓檐兩邊飛檐斗拱,雕二龍戲珠。整個窗面開闊,細格斑鱗,鬼斧神工。樓內展出百余件奇石,盆景。
君子堂則以"梅、蘭、竹、菊"四君子取名,堂內懸掛四君子書畫,堂前植四君子代表植物。
鴛鴦湖景區(qū)
鴛鴦湖景區(qū)水面約15畝,以長18米,寬4米的九曲橋分隔東西兩湖。九曲橋攔腰浮于湖面,與東面柳蔭橋遙遙相望,橋面中部是造型玲瓏剔透的湖心亭,又名鎮(zhèn)蛇亭。湖的南面是曲香廊,又名五曲長廊,因沿湖岸犬牙交錯,就曲設廊。廊底有亭,曲徑通幽。窮五曲香廊,沿左岸盡頭,便是樓高廳閣的茗軒。
南翔壁景區(qū)
南翔壁景區(qū)位于原南大門口。包括大草坪、紫藤架、南亭樟樹林、大假山,其中以南翔壁為主要景點。 “南翔壁”壁寬十米、高五米,雕有“白鶴南翔”的圖案,形象地向游人介紹著南翔鎮(zhèn)得名的美妙歷史傳說。
【古猗特色】
明代建筑
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多臨水而建,與水景配合,體現(xiàn)了“亭臺到處皆臨水,屋宇雖多不礙山”的意境。園內主要建筑逸野堂、梅花廳、春藻堂、翠靄樓、柳帶軒等水榭曲廊,造型秀美精致,這些建筑既是風景點綴,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,以曲折長廊花墻分隔,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。建筑平面形式多種多樣,立體造型變化多端,體現(xiàn)江南園林建筑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。小瓦覆頂,屋脊鏤空,各種斗拱、飛檐翹角、門窗式樣、雕刻裝飾,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,具有明代園林建筑藝術風格。
猗猗綠竹
《猗園》記,竹圃有方亭,為“怡翠亭”,臨水的竹枝山下有“浮筠閣”,竹園中有“翠靄樓”,小溪水邊有“荷風竹露亭”,曲廊兩側修竹茂盛。除老園區(qū)的部分空閑處,或石旁路邊,屋前宅后,粉墻邊角零星點綴叢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外,還向東另辟數(shù)十畝竹園,名為“青清園”,成為園中之園。除明代建園時就有的方竹、紫竹、佛肚竹外,園內還有小琴絲竹、鳳尾竹、黃金間碧玉竹、孝順竹、哺雞竹、龜甲竹、羅漢竹等,使古猗園成為了上海市觀賞竹品種最為豐富之地。
幽靜曲水
古猗園的園藝布局,自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。清代至建國后的歷次修復和拓擴均注重挖河理水,使水置于園林,以水為主,相映園景。古猗園的水,與外隔絕,但在百畝之園中,有千米距長的溪流。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(tài),貫通全園。
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余畝風景區(qū),亦鑿池引水,建亭架橋,池中設島,曲徑通幽,使新老景區(qū)之間水體布局,納入明代江宏《游猗園》詩:“煙花霧植古槎橋,涌出珠宮倚碧霄。風度猗園竹影靜,水依殿靄石幢高”的意境。
花石小路
園林道路隨建筑、綠化、山石水池的布局曲折繞行,依地形起伏而自由變化。路面花紋的安排和材料的選擇,因地段而異。在廳堂門前、亭廊建筑周圍、多采用黃石、青石、卵石、青磚、青瓦、缸片、碗片等多種材料鋪成植物、動物等花紋圖案;一般道路則用黃石、青石、缸片,鋪設花紋線條簡單明快。在建筑周圍長方規(guī)則形地處,選擇方形或六角形幾何圖案;在道路彎曲寬狹不一以及多邊自然形地處,選用冰裂紋直線條圖案,以適應路面曲折變化;y圖案內容,與周圍景觀相配合,如梅花廳前后地坪,鋪設了梅花形狀的圖案;在小云兜假山地坪處,鋪設“龍”的圖案,有龍云相配意境;在逸野堂四周地坪上鋪設冰裂紋,中間嵌以“暗八仙”圖案。 |